咨讯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讯信息
  • 作者:
  • 来源: 同花顺
  • 日期: 2015-12-11
  • 浏览次数: 1244
A股“熔断时代”促投资者理性交易
 
    124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机制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11日起正式实施。三个交易所将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拟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
  为什么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主要考虑跨市场指数优于单市场指数。跨市场指数代表性更强,更能全面反映A股市场总体波动情况,而单市场指数主要反映特定市场的运行情况。
  为什么以5%7%两档作为指数熔断阈值?主要考虑5%作为第一档阈值可以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持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触发7%的情况虽然较少,但属于需要防范的重大异常情况,应当一并考虑。从背景看,这是一项始于A股异常波动的反思性举措。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A股暴跌,沪指跌幅多次达到5%7%以上,其中824日,沪指暴跌8.49%,创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次日沪指再次暴跌7.63%。根据三家交易所对过去11年历史数据的分析统计,2005年以来的2593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盘中涨幅超过5%的有35次,超过7%的有11次,盘中跌幅超过5%的有68次,跌幅超过7%的有22次。因此,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是根据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从国际市场看,“熔断机制”用于指数期货始于美国,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实行3%的涨跌幅“熔断”,但只实行不到一年即废除。1987年美国股灾发生后引入指数熔断机制,后续调整过熔断阈值。2010年发生“闪电崩盘”后引入个股熔断机制。
  日本、韩国和欧洲主流股指期货普遍使用“一级熔断”机制,即所谓“熔即断”的机制,不过由于门槛设置较高,至今各国很少触及熔断点。
  安全阀与减震器
  从国际市场看,国外多次股灾的发生,其中均包括了市场情绪的恐慌、融资杠杆的过度放大、计算机量化自动交易的过度推广、金融衍生品的泛滥等共同因素,这些因素在熔断机制面前可以得到一定的时间“冷冻”,使之“传染力”受限,市场情绪也可因此得到一定程度平复。引入股指熔断,可在市场出现急剧暴跌之前抑制过度看空投机行为,缓解投资者极度恐慌情绪的蔓延。从境外市场实施熔断机制的效果来看,熔断机制就是“安全阀”,可以应对突发情况、缓和市场情绪,有效改善交易氛围。
  从国内看,目前我国A股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羊群效应显著,且实行T+1交易,指数熔断机制可抑制大盘在非理性状态下大涨或大跌,有助于稳定市场短期波动,同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以往一味追涨杀跌,在指数熔断机制发挥作用时,相当多的投资者可能会因为该机制而改变此前的做法,矫正买卖行为。
  指数熔断机制其实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相当于在运载工具上安装“减震器”,它应用于极端情况下的市场暴跌暴涨,也是变相的暂停交易。如果出现7月份的千股跌停局面时选择暂停交易或休市,会引起恐慌,而引入指数熔断机制之后,暂停15分钟交易会柔和很多。
  指数熔断机制引入后,股民不仅需要关注指数熔断机制本身,更要把眼光放得大一些,需要关注A股整体交易的情况。投资者同样需要关注权重股,因为指数熔断机制是基于沪深300指数,而该指数的构成主要是权重股。
  A股套上“双保险”
  从今年股市异常波动的情况看,涨跌停板制度在极端情况下不足以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必要性显得比较突出。涨跌停板制度规定了单只证券交易价格波动幅度,主要防范单只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证券在涨跌停板的价格上仍然可以交易;指数熔断机制是在市场基准指数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暂停整个市场交易一段时间,防止市场过度反应;触发指数熔断后,熔断范围内的证券在熔断期间均将暂停交易。
  分析人士指出,熔断机制和涨跌停板制度相当于给A股套上了“双保险”,有助于减小A股市场的波动,腾出了一定的时间让投资者平复恐慌的心理,促使投资者更多理性交易。
 
3D打印国产设备面临“无米下炊”
 
    国产3D打印制造商泰联三维近日推出了一款用于打印珠宝、齿科产品等中小型打印标的的Dex系列3D打印机,该产品定价8.5万元,进口同款设备售价20万。他们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尽管产品还未上市,但却已经有感兴趣的客户开始预订。但客户必须面对的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尽管这款产品是全“仿造”国外同类型的3D打印设备,价格也比“国外同款”便宜了接近三分之二,但消费者依旧需要从进口渠道购买原材料,厂家尚未能提供与设备相对应的原料耗材。
  相比较很多传统设备制造商不靠机器赚钱、靠耗材赚钱的现状,泰联三维这样“只卖设备,不提供耗材”的情况在我国的3D打印产业极为普遍,而不少国产3D设备用户也正面临在国内买了设备后依旧需要购买进口耗材的尴尬。
  国产耗材为何短缺
  据了解,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为尼龙、粉末、PLA塑料以及金属四种,其中,PLA塑料的成本最低,金属最贵。
  以一款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手骨骼模型为例,PLA塑料的打印成本约为100元,尼龙及粉末成本约为2000元,而金属的耗材成本则高达上万,他们打印一只手骨骼的模型也大多在810小时,往往打印公司会将这些打印产品以高出成本的一倍价格卖给顾客。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产3D设备对应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两个原因:便宜的赚不到钱,厂家不愿意生产,而贵的耗材现有技术跟不上,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补贴,厂家又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去研发。
  “便宜的塑料及尼龙、粉末因为利润空间有限,而且毕竟3D打印现在国内没开始大规模应用,原料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企业都不愿意去做,因为几乎不赚钱。”在近日举行的Inside3D打印产业全球巡展现场,一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了其中原因,“而金属耗材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是研发的投入也高,甚至不比设备少,而目前国内的扶持力度主要聚焦在3D打印设备上,很少有扶持原材料的资金进来,所以企业不愿意自己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生产。”
  据了解,在金属打印应用较多的航空领域,目前国内多数的厂家可以生产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的金属颗粒,但这种颗粒国内生产的品质与国外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以先前提到的Dex系列3D打印机为例,泰联三维的一位内部人员告诉记者,该设备前后的研发耗时约8个月,主要的研发资金则来源于上海产业研究院成立该研发项目时拨付的上百万元资金,目前该产品泰联三维的售价为8.5万,而国外对应的进口设备则售价高达20万。“如果没有这笔研发经费,我们的机器不可能卖得这么便宜,目前国内在设备上的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耗材上的扶持就弱一些。”该内部人员透露。
  “客户在购买了我们的产品以后,可以自行购买进口的耗材,材料的花费并不太大。”该内部人员对记者透露,“因为本来我们的机器就是仿制国外的设备,所以并不太方便从同样的厂家那里购买材料再提供给客户,只能他们自行购买。”
  依赖进口局面亟待改变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对未来几年的3D打印技术市场做出的预测:在未来的34年内即到2019年,发达世界中有10%的人将会穿着3D打印产品或者在他们的身上有3D打印的东西,尤其是3D打印技术将在医疗保健和消费制造业有更突出的表现。这表明,将有数亿乃至6亿人会在未来三四年里使用3D打印产品——这个数字令人吃惊。而在我国,根据今年5月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基础性制造技术,3D打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被涵盖在中国未来十年大力推动的领域之中。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3D打印在国外已经发展20多年,而在我国是近两年才有所发展,目前行业内还是处于一窝蜂制造设备阶段,离真正完成设备、原料、设计软件、服务供应等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没有发展与3D打印技术相匹配的新材料,一旦国外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那么我国的3D打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可能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关桥表示,“改变耗材制造依赖进口新材料的局面,时不我待。”
  在上市公司中,涉及金属类等高难度3D打印材料生产的目前仅有包括银邦股份、安泰科技等不多的公司,而这些公司也均仅处于研发阶段,尚未能大规模向市场供应产品。
 
康美药业拟募资81亿补血大股东与员工持股计划认购
 
    康美药业今日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司拟以15.47元/股的价格向控股股东康美实业、华安资管、长城国瑞、天堂硅谷和广发资管5名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24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1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公司股票将于12月11日开市起复牌。
  上述认购对象中,广发资管拟设立广发原驰1号参与本次认购,广发原驰1号由员工持股计划全额认购,参与对象全部为公司管理人员,包括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许冬谨,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邱锡伟等在内共7人,共将认购康美药业此次非公开发行股份的646.41万股,认购金额合计1亿元。此外,控股股东康美实业拟出资32亿元认购2.07亿股,天堂硅谷拟出资8亿元认购5171.3万股。
  康美药业此次拟将募资金额中的5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剩余30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据康美药业披露,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呈现增长趋势且维持在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司的业务发展。随着公司中医药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战略的推进实施以及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康美药业陆续进行债务融资,截至目前,已发行债券合计面值总额为 104 亿元,利息支出近年来也一直高企。
  据了解,康美药业是国内中医药产业中业务链条最完整、医疗健康资源最丰富、整合能力最强的龙头企业之一。
  康美药业表示,通过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将进一步推动康美健康云服务平台的应用和市场影响力,并以智慧药房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抓手,形成公司业务持续增长的新驱动。
上一篇: 【晨讯】20151217
下一篇: 【晨讯】20151202

Copyright © 深圳宏鼎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粤ICP备15062544号
深圳市南山区粤兴二道6号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